作者归档:Jie Wang

我的物理全键盘手机情怀

最近入了一款很小众的全键盘手机 Unihertz Titan Slim,再一次唤醒了我对全键盘手机的热爱。突然有了写一篇日志来记录下我这份情况的想法。

印象中,应该是 2008 年,我还在攻读硕士学位的时候。那个时候我是彻彻底底的微软粉,正用着我人生的第一部触摸屏手机,操作系统是 Windows Mobile 系统。有事没事刷个机,有时候还会用 C# 手搓一个自己需要的手机软件(那个年代,我们还不管手机应用软件叫 App),非常有意思。但是也不得不承认,那个时候触摸屏的体验很一般。而且手机系统的交互对触摸屏的支持还没有进化到很完美,大多数操作都是要通过一只触摸笔。

Samsung i718

我的同班同学 Solrex 给我介绍了他新入的黑莓手机,虽然黑莓手机和当时很多主流手机一样也是非触摸屏,但是它的系统配合侧面的可按压滚轮,使得交互异常顺滑,瞬间吸引了我。于是,我也入手了一款二手黑莓 8700。据我了解, 2008 年在中国境内只能买到翻修过的二手黑莓手机。

黑莓 8700

这也是我拥有的第一款物理全键盘手机。

Blackberry 8700

在笔画和九宫格拼音输入法大行其道的时候,黑莓的全键盘简直是一股清流涌入手机市场。全键盘带来的爽快感简直是数字九宫格所无法比拟的。同时它特有的可按压滚轮带来的顺滑感也完全碾压业界最流行的上下键配合确定键。当时黑莓主打的是商务领域,不得不承认它在硬件交互上的确下了不少功夫,把整体操作效率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其实很长的一段时间,黑莓都是一个着眼于商务的小众品牌,直到美国前总统奥巴马的一个固执决定,让它进入了大众视野。理论上来说,当奥巴马入住白宫之后,需要将自用手机替换为总统的专用手机,但是奥巴马却要求保留它的黑莓手机。而这个有意思的决定,使得黑莓上了各版头条。

随着 Android 和 iPhone 的越发强势,各类主流 App 对 BlackBerry OS 的支持变得越来越糟糕,所以在我的黑莓 8700G 罢工之后,我有一段时间并没有再使用物理全键盘手机,但我依然在等待黑莓能够出品一款眼前一亮的产品。最后终于我等到了。

BlackBerry Passport

BlackBerry Passport 为什么叫 Passport,是因为它的尺寸和护照几乎一模一样。

Size of Blackberry Passport

它的正方形屏幕、质感等特有的设计语言深深的吸引了我,而且它独创的为全键盘增加了触摸设计,使得你可以通过在键盘上滑动手指对菜单、网页浏览等实现滚轮翻页效果,非常惊艳。

用键盘触摸板滑动光标

而且 BlackBerry 搭载的 BlackBerry OS 10 兼容 Android 应用,虽然只支持 Android 2.3 以下的多数应用,但在当时已经可以满足日常需求了,这也是我又重新选择黑莓物理全键盘手机的重要原因之一。

当时为了购买这款手机,我首次尝试了海淘。从美国官网购买后发货到香港,然后又委托了在香港的朋友帮我寄到了中国大陆。

整体使用上来说,除了因为正方形屏幕带来的 UI 适配问题,其他体验都不错 😄

黑莓手机的终结

从 2016 年开始,黑莓公司就停止对手机硬件的开发,开始授权第三方公司发布手机。虽然黑莓不开发硬件,但是依然参与设计,所以即便授权给了第三方公司,TCL 发布的几款黑莓手机还不错的,比如 BlackBerry KEYone。然后在 2020 年 TCL 也宣布不再设计和发布任何黑莓手机,并且黑莓公司于 2022 年停止了对所有黑莓手机的服务,正式宣告了黑莓手机的终结。

物理全键盘手机情怀党的福音

虽然黑莓手机已经退出历史舞台,但是依然有一些小众公司在延续这份情怀,比如 Unihertz。这个公司发布的手机都特别小众和有特点,例如:支持对讲机功能的 Atom XL,堪称世界上最小的 4G 手机 Jelly 系列,超长续航带有 22000 mAH 的 Tank,当然也包括带有物理全键盘复刻黑莓手机的 Titan 系列。

情怀从 Titan 延续

Unihertz Titan

出于对 BlackBerry Passport 的钟爱,Titan 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虽然它和 Passport 差的很远,但是 Titan 的一些小设计,让我感受到了 Unihertz 对黑莓的一些特性和痛点的确是懂的。

正方形屏幕的困扰

使用 BlackBerry Passport 遇到最多的问题,就是应用对正方形屏幕的兼容问题,而 Titan 手机可以通过三指快速向下滑动切换至迷你模式来改变屏幕展示区域的比例,非常方便。

激活迷你模式

可圈可点的继承和优化

同时它也继承了 Passport 的一些优点,比如:你同样可以将键盘当作触摸板来进行翻页,手感不错的全键盘。同时针对全键盘定制化的 Kika 输入法。

太重了!

Titan 不管是作为 Passport 的复刻,还是一款三防手机,它都是合格的。但是它真的是太重了,有时候玩久一会甚至会让手腕有酸痛感,倒是大幅减少我看手机的时间。同时,随着现在应用越发复杂和高度功能集成,正方形屏幕的兼容能力开始力不从心了。

高频的迷你模式切换和过重的份量,使得我一直在期待 Unihertz 能出一个修长且相对轻便的物理全键盘手机。终于我等到了 Titan Slim

Titan Slim

Unihertz Titan Slim

上图,左侧是 Titan,中间是 Titan Slim,右侧是 Titan Pocket。Titan Pocket 发布于 Titan 之后和 Titan Slim 之前,虽然轻便了很多,但是依然是正方形屏幕,所以我没有考虑。

Titan Slim 硬件方面和软件性能相比 Titan 做了一定的提升和优化,但整体上并没有本质变化。在交互上,也继承了 Titan 的特性,例如:键盘触摸、物理全键盘等等。设计上却有了很大变化,长方形屏幕对当代 App 有了更好的兼容;可能是因为物理全键盘的缘故,所以手机依然相对偏厚,但是相对于 Titan 已经轻了很多。长时间用,手腕也没有明显的酸疼感。目前 Titan Slim 正是我的主力机。

情怀可否继续延续

其实延续黑莓情怀,并不是一件易事。现在虽然如 Unihertz 的小众企业在复刻黑莓手机,但是不得不承认这些复刻都谈不上完美或者说不够让人满意。在坚持使用这些物理全键盘手机的时候,必然需要做一些妥协。比如我自己,三星手机是我非物理全键盘手机中的最爱,所以之前,我不得不为了三星手机暂时告别物理全键盘手机,而现在我又因为 Titan Slim 暂时告别了三星手机。可能稍微能让我欣慰的是,我平时都是携带两部手机,一部主手机,一部工作手机,但其实工作手机的使用量很小,大多数情况下还是用工作电脑。

我也一直在期待,有一块更完美的物理全键盘手机可以出现。让我不再需要做出妥协的选择。

reMarkable 2:一个可玩性很强的新玩具

趁着生日,又赶上黑五,终于顺利批下预算入了一个新玩具: reMarkable 2。😂

reMarkable 2
reMarkable 2

在入之前,就好几个哥们向我推荐过这个设备了。最终说服我自己购买的,不外乎是,它极致的纸质书写手感、轻薄的设计等等卖点。但当我用了 reMarkable 2 一段时间之后,发现它的实用性和可玩性远超我的想象。最让我出乎意料的一点是,reMarkable 的系统是基于 Linux 的,而且制造商还慷慨地开放了 SSH 和提供了 root 密码。

刚好赶上年底休假,我也把这玩意好好把玩了一下,顺便水一篇文章来当作笔记了。

功能完备性

语言问题

reMarkable 2 对于非拉丁文字的支持非常的糟糕,中日韩文字都会显示为方块,如下图。

方块
方块

有个折中的解法是尽量阅读 PDF,但是我们也不能保证我们所阅读的 PDF 文档一定内嵌了所有必要字体。如果一些中日韩 CJK (Chinese, Japanese, and Korean) 字符依赖未内嵌的字体,在 reMarkable 上面还是会显示成方块。

好在 reMarkable 操作系统是基于 Linux,且开放 SSH 并提供了 root 密码,我们可以很方便的安装中日韩 CJK (Chinese, Japanese, and Korean) 字体。可以参考这个页面提供的 RMPKG 来安装。

cd /tmp;
wget https://files.davisr.me/projects/rcu/download-fontrmpkg/NotoSansCSFont.rmpkg
wget https://files.davisr.me/projects/rcu/download-fontrmpkg/NotoSansCTFont.rmpkg
wget https://files.davisr.me/projects/rcu/download-fontrmpkg/NotoSansJPFont.rmpkg
wget https://files.davisr.me/projects/rcu/download-fontrmpkg/NotoSansKRFont.rmpkg
chmod +x *.rmpkg
./NotoSansCSFont.rmpkg --install
./NotoSansCTFont.rmpkg --install
./NotoSansJPFont.rmpkg --install
./NotoSansKRFont.rmpkg --install
rm -f *.rmpkgCode language: Bash (bash)

这样子,reMarkable 内嵌的 Noto Sans 字体就会支持 CJK 字符的显示。

类型多样化

reMarkable 2 原生支持的文档格式只有 PDF 和 EPUB,这显然是远远不够的。Toltec 这个社区维护的针对 reMarkable 的免费软件源可以帮助到我。通过 Toltec 我们可以在 reMarkable 2 KOReader。依托于 KOReader 强大的格式兼容性,我们就可以用 reMarkable 阅读几乎所有主流格式的文档和书籍了。

## 安装完 Toltec 之后,通过 opkg 命令来安装 remux 和 KOReader
opkg update
opkg upgrade
# remux
# 支持多任务的启动器
opkg install remux
# KOReader
# 支持 PDF、DjVu、EPUB、FB2 等多种格式的电子书阅读器
opkg install koreaderCode language: Bash (bash)

值得一提的是,reMarkable 的原生书架和 KOReader 的书架不能共享,当然我们可以用一些云存储来解决,后面会详细介绍。另外一定要再三确认,Toltec 是否支持你所持有 reMarkable 的系统版本。

Toltec 里面还有很多有意思的应用,有兴趣的可以慢慢研究。

文章及文档管理

reMarkable 提供了一个浏览器插件。这个插件可以让用户点击一下就能将网页转换成 EPUB 文章并放到 reMarkable 的书架上。虽然方便,但是我用起来不怎么习惯:

  1. 插件转换成的 EPUB 内容的格式非常奇怪。
  2. Pocket 是我一直在使用的稍后阅读应用,我并不打算切到 reMarkable。另外我也不希望把所有收藏的页面都放在 reMarkable 书架上面。

于是我着手尝试将 Pocket 收藏的页面自动推送到 reMarkable ,又于是我想起了 n8n 这个开源的工作流自动化平台。

之前对 n8n 只是略有耳闻,这次尝试了一下,的确很方便。我将 n8n 部署在 NAS 上面,然后轻松完成了工作流的搭建,下图 n8n 对 Workflow 的展示和编辑 UI,非常的直观和友好。

将 Pocket 收藏上传至 Google Drive
将 Pocket 收藏上传至 Google Drive

我通过调度器定时运行如上图工作流:

  1. 读取上一次检测的时间点,从 Pocket 读取该时间之后我所收藏的网址列表。Pocket 的获取 API 有一个 since 参数,通过这个参数我们可以排除掉所有这个时间点之前的网址,以避免重复拉取。
  2. 如果列表不为空,会使用 OneSimpleAPI 将这些页面依次转换成 PDF 文档并上传至 Google Drive
  3. 把检测时间点更新为当前。

以上的 OneSimpleAPI 和 Google Drive 的工作流节点都是 n8n 原生支持的,调用起来非常方便。

在创建上面这个工作流的时候,有几点是需要注意:

  1. 我发现 Pocket 的 since 参数是以最后更新时间来作为参照物的,所以你如果希望把一些旧的页面推送至 Google Drive,可以将其做一些修改,例如:修改一下标签、重新收藏一下这个页面。下次被调度的时候,这个页面就会被推送至 Google Drive。
  2. 当你在 Pocket 中删除了一个收藏,Pocket 在彻底删除这个收藏之前,会先将这个收藏的状态改成为 2。所以在转换时需要过滤掉状态为 2 的收藏,以免将已删除的收藏被上传了。
  3. n8n 的 Google Drive 库支持两个认证方式,分别是 OAuth 2 和服务账号。OAuth 2 要求你的回调地址是使用域名的。出于安全考虑,我的 NAS 并没有开放外部直接访问,是需要 VPN 的,因此也没有绑定顶级域名。如果各位和我情况类似的话,请直接考虑使用服务账号。务必将用来上传文件的 Google Drive 目录已读写权限共享给服务账号,毕竟服务账号大概率并不是你的 Gmail。
授权给服务账号的权限
授权给服务账号的权限

其实我完全可以直接将文章直接放入 reMarkable 的书架,但我个人觉得这并不是一个好主意。我还是希望通过限制 reMarkable 书架上的数量,来保证我能够完成当面的阅读后,再去 Google Drive 选择新的读物。我不想让过多的文章来毁掉我的 reMarkable 书架。

我之前也提到 KOReader 和 reMarkable 2 不能共享书架,所以将文档和书籍放在 Google Drive 的中间云存储是一个既能保证书架有条理,也能保证两方都能方便拉取文档的最适合折中方案。

出版物管理

长久以来,我一直是使用 Calibre 来管理各种出版物,例如:小说、书籍、漫画和论文等等。后来有了 NAS,我又将 Calibre 的书库迁移到了 NAS 中,并在 Docker 容器中运行 Calibre Web,这样子我在任何设备都能对我的出版物收藏进行管理。

Calibre Web 其实并非是 Calibre 的官方出品,在 GitHub 也有不止一个 fork。我个人比较推荐 linuxserver.io 的镜像。假如你在部署 Calibre Web 之前没有使用过 Calibre,那你会需要一个初始的书库文件 metadata.db 。你可以安装 Calibre 来初始化一个,或者直接从这里下载。

Calibre Web 除了给用户提供了对 Calibre 的书库基于 Web 的管理能力,还支持 OPDS 目录。

The Open Publication Distribution System (OPDS) Catalog format is a syndication format for electronic
publications based on Atom and HTTP. OPDS Catalogs enable the aggregation, distribution, discovery,
and acquisition of electronic publications.

OPDS Catalogs use existing or emergent open standards and conventions, with a priority on simplicity.

OPDS Catalog 1.2

这样子,我们就可以通过如下方法来搜索出版物:

# curl --user {username}:{password} "http://{IP}:{port}/opds/search/{queryString}"
curl --user username:password "http://{IP of NAS}:8083/opds/search/root%20cause"Code language: Bash (bash)

如能搜索到,ODPS 将会把出版物信息以 XML 格式返回,其中包括书名和下载链接:

<?xml version="1.0" encoding="UTF-8"?>
<feed
  xmlns="http://www.w3.org/2005/Atom"
  xmlns:dc="http://purl.org/dc/terms/"
  xmlns:dcterms="http://purl.org/dc/terms/">
  <id>urn:uuid:2853dacf-ed79-42f5-8e8a-a7bb3d1ae6a2</id>
  <updated>2022-12-29T16:23:55+00:00</updated>
  <link rel="self"
        href="/opds/search/root cause?"
        type="application/atom+xml;profile=opds-catalog;type=feed;kind=navigation"/>
  <link rel="start"
        href="/opds"
        type="application/atom+xml;profile=opds-catalog;type=feed;kind=navigation"/>
  <link rel="up"
        href="/opds"
        type="application/atom+xml;profile=opds-catalog;type=feed;kind=navigation"/>
  <link rel="search"
      href="/opds/osd"
      type="application/opensearchdescription+xml"/>
  <link type="application/atom+xml" rel="search" title="Search" href="/opds/search/{searchTerms}" />
  <title>Calibre-Web</title>
  <author>
    <name>Calibre-Web</name>
    <uri>https://github.com/janeczku/calibre-web</uri>
  </author>
  <entry>
    <title>Root Cause Analysis Handbook</title>
    <id>urn:uuid:06a66a9a-59d4-415b-a472-a413b8cf923d</id>
    <updated>2022-12-22T07:56:20+00:00</updated>
    <author>
      <name>ABS Consulting</name>
    </author>
    <publisher>
      <name>Rothstein Publishing</name>
    </publisher>
    <dcterms:language>eng</dcterms:language>
    <category scheme="http://www.bisg.org/standards/bisac_subject/index.html"
              term="Business &amp; Economics"
              label="Business &amp; Economics"/>
    <summary>Are you trying to improve performance, but find that the same problems keep getting in the way? Safety, health, environmental quality, reliability, production, and security are at stake. You need the long-term planning that will keep the same issues from recurring. Root Cause Analysis Handbook: A Guide to Effective Incident Investigation is a powerful tool that gives you a detailed step-by-step process for learning from experience. Reach for this handbook any time you need field-tested advice for investigating, categorizing, reporting and trending, and ultimately eliminating the root causes of incidents. It includes step-by-step instructions, checklists, and forms for performing an analysis and enables users to effectively incorporate the methodology and apply it to a variety of situations. Using the structured techniques in the Root Cause Analysis Handbook, you will: Understand why root causes are important. Identify and define inherent problems. Collect data for problem-solving. Analyze data for root causes. Generate practical recommendations. The third edition of this global classic is the most comprehensive, all-in-one package of book, downloadable resources, color-coded RCA map, and licensed access to online resources currently available for Root Cause Analysis (RCA). Called by users &#34;the best resource on the subject&#34; and &#34;in a league of its own.&#34; Based on globally successful, proprietary methodology developed by ABS Consulting, an international firm with 50 years&#39; experience in 35 countries. Root Cause Analysis Handbook is widely used in corporate training programs and college courses all over the world. If you are responsible for quality, reliability, safety, and/or risk management, you&#39;ll want this comprehensive and practical resource at your fingertips. The book has also been selected by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Quality (ASQ) and the Risk and Insurance Society (RIMS) as a &#34;must have&#34; for their members.</summary>
    <link type="image/jpeg" href="/opds/cover/30" rel="http://opds-spec.org/image"/>
    <link type="image/jpeg" href="/opds/cover/30" rel="http://opds-spec.org/image/thumbnail"/>
    <link rel="http://opds-spec.org/acquisition" href="/opds/download/30/pdf/"
          length="24812876" mtime="2022-12-22T07:56:20+00:00" type="application/pdf"/>
  </entry>
</feed>Code language: HTML, XML (xml)

有了对 OPDS 目录的支持,我创建了如下工作流来实现对出版物的搜索并将所有搜索文档都上传至 Google Drive。

将书籍从 Calibre 书库搜索出来并上传至 Google Drive
将书籍从 Calibre 书库搜索出来并上传至 Google Drive

我通过 Webhook 将搜索字符串传递给 OPDS 来搜索出版物。

其他

reMarkable 2 还有很多值得探索的地方,例如模板方面。reMarkable 2 对 PDF 格式支持的完成度惊到了我,尤其是对 PDF 内链的支持。很多电纸书,对 PDF 文档内的链接几乎是不支持的。即便是像目录这种非常必要的内链,也是通过调出目录列表来实现点击跳转,并不能直接在阅读过程中点击跳转。

我们可以通过 reCalendar 生成模板,然后用 reMarkable 2 以日月年维度来做计划和总结了。为了防止页面加载过慢,下面预览的时间跨度仅仅是两个月。大家可以根据需要在 reCalendar 定制你自己需要的特殊日子和时间跨度等等元素。

Loader Loading…
EAD Logo Taking too long?

Reload Reload document
| Open Open in new tab

关于 reMarkable 2 的一些总结和分享就先到这了。我还会继续开发这个玩具,有新的再分享。😁

吐槽设备管理和多电脑管理:无线总是比有线方便吗?

作为一个前信息类学科学生和现 IT 行业从业者,电脑一直是我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同时如何方便的打理好我的电脑和其周边设备一直是个不断更新的问题。

为什么这个问题会不断更新呢?

环境决定需求

在学校的时候,我能够掌控地仅仅在宿舍里面的一个小桌子。所以那个时候,我所追求的方便就是周边外设要尽量轻薄和无线。这样子可以方便地把鼠标和键盘都塞到抽屉里面,同时不需要重新插拔线。当然不得不承认,如果忘了关了鼠标和键盘的开关,红外接收器真的很废电池 😂。那个时候还没有蓝牙,以及后面出现的早期版本蓝牙还不适用于支撑鼠标键盘的信息传输。

无线鼠标和信号接收器
无线鼠标和信号接收器

那个时候,看着我宿舍桌上那笨重的主机和荧光屏显示器,拥有一台笔记本电脑也当是一直我梦想的事情。这样子我就可以随身带着我的电脑;一旦放寒暑假,我可以方便地把它带回家 🤭。

荧光屏显示器和主机箱
荧光屏显示器和主机箱

工作之后,所使用的电脑设备已经几乎都是笔记本电脑了,而且随着苹果掀起的笔记本轻薄化风潮所造成的接口精简化,我不得不将随身携带的外设都换成了支持蓝牙的,要不然接口完全不够用。然后由于工作内容的保密性,需要工作电脑和生活电脑分离,我又不得不尽量使用支持多设备记忆的蓝牙设备,以保证我的一套外设可以在多个电脑之间方便切换。

无线一定比有线方便吗?

然而,因为目前公司的工作需要以及我的个人需要,最近我的设备管理变得前所未有的麻烦 🤦。我需要让一套外设(键盘、鼠标、摄像头、显示器)可以方便地在四台笔记本和一台主机箱之间切换,显然蓝牙已经不可能做到了。

顺便提一句,不要对五台电脑觉得奇怪,我在前前公司做涉及到移动端项目的时候,我有十几台手机、几台平板电脑和四台电脑,当然他们几乎都不属于我个人,是属于公司的。那个时候还没有云测试平台,所有兼容性测试都只能在本地设备上完成。

言归正传,好在我的大多数外设都是有线无线双模的,所以我想了折中方案。我把一套鼠标、键盘和显示器都接在一个多接口转换器上,当我需要用哪台电脑时,我就把转换器接到哪个电脑上。由于 COVID 的影响已经很小,所以我们偶尔也需要去办公楼一下。所以当我需要去公司的时候,我只需要将显示器线拔掉,连着扩展器和键鼠一起塞到背包里。搞定!

前几天,我突发奇想,既然有 HDMI 切换器这种东西来实现显示器信号源的自由切换,难道就没有一个硬件可以实现所有外设的切换吗?于是,我真的发现了 KVM 切换器,又叫多电脑切换器。这个 KVM 不是基于内核的虚拟机,它代表了 Keyboard、Video 和 Mouse。

KVM切換器(英語:KVM switch),一般簡稱KVM,又名多電腦切換器,是一種计算机硬件設備,可以使用户透過一組鍵盤螢幕滑鼠控制多台電腦。KVM,即键盘、显示器、鼠标的英文首字母缩写(Keyboard、Video、Mouse)。

摘自 维基百科
KVM 切换器 图纸
KVM 切换器 图纸

这个切换器真是拯救了我。我不需要准备多套外设来覆盖我所有的电脑,也不需要反复插拔接线来保证我的所有电脑都能被操作。我的桌面也变得更有条理了一些,虽然还是很乱。

选择合适的 KVM 切换器

KVM 切换器的种类很多,坑也很多。选购的时候,要关注技术参数,尤其是 HDMI 部分,参数不同差异很大。

  1. 首先要确定电脑数量,即,你需要将这套外设共享给几台电脑。
  2. USB 的参数。因为 USB 1 和 USB 2 的传输速率相差很大,主要看你的需求,是否有很多外置存储设备等等。
  3. HDMI 的规格。如果你使用 Apple TV 等支持 HDR 和杜比视界的设备,需要查看提供的 HDMI 是否支持 HDR 和杜比视界的传递。HDR 有很多种,例如 HDR、HDR 10、HDR 10+ 等等。同样,也要关注是否支持音频传递,以及支持的音频编码。
  4. 对于视频和游戏爱好者,支持的最高刷新率和分辨率尤为重要。需要关注一下。
  5. 是否支持热切换。直接影响切换效率和用户体验。

希望这篇吐槽能帮到一些同样苦于多设备管理的朋友。

我初期用于提升英语的方法

到新加坡一年多了,一直工作在一个几乎没人说汉语的公司。当同事通过闲聊发现我之前没有留学过也没有在任何英语环境下工作过,大多数都表示很诧异。也说明了另外一个事实:中国人哑巴英语的情况非常严重,严重到不少老外们都发现了。最近也有很多国内朋友问我怎么提升英语,虽然我的英语还是很糟糕,没留学和海外工作经验且英语比我好的人真的是太多了,而且我也不敢妄称我有能力去教别人,但是我还是决定分享一下我初期用于提升英语的方法,希望能够帮助一些想要做出一些改变的朋友入门初级英语练习 😄。

张开嘴

最初,练习英语完全是出于偶然。当时我刚刚从北京搬到杭州,在杭州我几乎没有朋友。于是我希望能够在工作伙伴外也能交到一些朋友,就决定参加英语角试试看。

我很幸运地发现了一个叫 Have Fun English Club 的英语角,结识了一些有意思的朋友。在这我衷心感谢这几位朋友,是他们给了我很多动力,帮助我熬过了人生中极其灰暗的一段日子。刚开始的时候,我是典型的轻度哑巴英语。平时说中文的时候,不带打嗝的,一切到英语就立马变得小声,而且磕磕巴巴的。不过好在我这个人脸皮够厚,很快就和大家打成一片,当时我给自己的要求是可以错,但是不能怂。🤣 为了能够更多地结交朋友,我申请成为了 HFEC 的志愿者,去担任他们活动的 Group Leader,帮助他们一起起草 Topic。久而久之,我便喜欢上了练习英语(改天我会再写一篇日志,介绍一下我们英语角的活动模式。这个模式比较独特在当地英语角圈还是挺受欢迎的)

没多久,HFEC 因为一些内部原因解散了。突然之间没有英语角可以唠嗑了,大家觉得很无聊。为了能够继续磨练自己的口语和结交更多的朋友,我们几个在 HFEC 认识的老朋友就创立了 Whatever English Club,模式更多的是借鉴 HFEC 的模式,但增加了更多游戏元素,整体效果非常棒,在当地也小有名气了。

练习口语,尤其是初期,不能太在乎面子。比如说,不要太在乎发音。如果有机会和老外交流,就会发现这个世界上千奇百怪的口音多了去了,但这些口音并不会掩盖他们优秀的英语水平。也不要太在乎说错,我们即便说中文都会有嘴瓢的时候,为什么还在乎说外语出个错呢?出错了,才有机会纠错,才有机会不断进步。

把自己当小学生

很多朋友说英语的时候总是会磕吧,原因是嘴跟不上脑子。但是为什么嘴会跟不上脑子了,要把这个问题说明白并不容易。

我曾经听到过这么一个说法:“中国人口语差,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的中文太好了。”

我感觉特别有道理,让我分享下我的理解。很多朋友初期说英语的时候,会先在脑子里面想好怎么用汉语回答,然后再翻译成英语,最后说出来。但是汉语是我们的母语,而且汉语和英语又归属于差别很大的两大语系。所以当我们在脑子里面试图把想好的华丽文字翻译成英语的时候,瞬间就卡壳了,然后就“呃呃呃……”

所以我的方法是,强迫自己成为小学生。每次要需要用英语表达的时候,都用最简单的主谓宾句式来构思,什么成语、谚语、歇后语,全部都不要。这样子在转换成英语说出来的时候就会容易得多,不至于会卡壳。随着用英语交流的来来回回变得顺畅后,你的自信心也会得到很大的提升,会给自己更多的动力继续坚持下去。

把自己当外国人

在和英语非母语的朋友用英语交流的时候,比方说两个中国人在英语角说英语,或者最近我和波兰同事开会,都可能遇到一种情况。就是你说了一个单词或者一个词组,对方听不懂。如果没有足够的练习,接下来一定就是一阵尴尬的沉默 😄。

所以,当我成为了小学生之后,我就开始尝试让自己成为一个外国小学生。我开始慢慢拒绝所有英汉词典,改用英英词典。这样子久而久之,当别人听不懂我的英语表达时,我可以用英语用另外一种方式解释给他听。我个人感觉,这是个非常有用的英语沟通技能。另外,我也很久没有对着单词表背过单词了,我觉得翻英英词典而接触到的新单词非常容易被记住。以此同时,Lexico 也成为了我最爱访问的站点之一。

假装自己身处外语环境

经常听到一些人想当然的说:学英语就是要有英语环境,如果能在国外住上几个星期英语绝对能突飞猛进。这话对也不对,学英语的确需要英语环境。但并不是呆在国外就能行。呆在国外英语也没啥进步的人,我身边见得多了。在都是华人的团队里面,上班说汉语,下班和家人也是说汉语。也就出门购物和吃饭,会偶尔说上几句英语。即便几年过去了,英语水平几乎没啥明显进步。

我个人先从看剧只开英文字幕开始,即便初期很多都听不懂,但是英文字幕也能提升阅读速度。我虽然也很喜欢看电影,但是我看的电视剧远多于电影,因为电视剧的对白更贴近日常,更能让我自己沉浸的更真实。如果因为字幕难度太高,依然跟不上的话,可以从英文动画片开始。因为大多数的英文动画片,语速比较慢,而且相对用词比较简单。为什么我用的是大多数,因为有例外,比方说 Rick and Morty,那语速和词汇量简直是噩梦。很长一段时间之后,在看片的时候,我会刷手机。如果发现自己跟不上了,就倒回去看。我承认这样子看片很费时间,但是这样子才能慢慢让自己听英语可以和听汉语一样。比方说,我现在就在边写日志边看少年谢尔顿。因为我们在听别人用汉语唠嗑的时候,并不需要多集中精神。多亏了这个练习,我现在可以在午饭点边吃盒饭边和其他时区的同事开会了。除此之外,我在做其他一些不需要集中精神的事情,例如:通勤、做饭、刷网页等等,也会听英语播客、新闻、电视剧对白等等。顺便吐槽一下,我一直觉得听新闻非常难。因为新闻很短,而且大多数情况下上一条和下一条完全没有上下文关系。

说说我对听力变化和对英语敏感度的几个转折点:

  • 某一天,突然发现自己看片的时候,不会下意识的一直盯着下排字幕了。
  • 某一天,突然发现自己即便偶尔刷下手机也能够跟上电视剧的剧情了。
  • 某一天,突然发现自己可以捕捉到字幕里面的错误了。
  • 某一天,突然发现自己不配字幕也能大致明白剧情了。
  • 某一天,有个人突然和我说句英语,我也能 get 到他在说什么了。
  • 某一天,突然发现自己不配字幕完全不影响观影一些简单内容了。

以上的变化,是通过长期练习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总而言之,需要有足够的耐性去练习。

当然不得不承认,身在一个真实的英语环境,如果能善用这个环境的话,你的英语提升将会变得非常快。至少,我在这一年多英语的提升速度远胜于之前,当然这也要感谢之前自己不懈练习打下的基础。

效果验证

在杭州工作的还是很愉快的,但是职业生涯永远都不可能尽善尽美的,所以我刚喜欢上练习英语后,我也尝试面试过几家海外公司,每次都意料之中的以沟通存在障碍而告终。直到多年后,随着我孩子的降生,我也希望真正让生活来点改变。我面试了四个公司,经历过印度人、爱尔兰人、美国人、意大利人、日本人、新加坡人、中国人的多轮英语面试,最终都拿到了 Offer。这个结果,给我自己坚持练习英语打了一剂强心针。

当然,要让自己的英语练习有成效,前提是,切忌自欺欺人。不要把学习英语作为你沉迷于刷剧、刷电影和刷动画片的借口。真正把他们用在英语学习上才是关键。

抓住一切练习英语的机会

进入现在的公司之后,我越发发现更多自己在英语上的短板,譬如说:英语写作。由于无法忍受自己写的稀烂的英语邮件,Grammarly 也成为了我最爱访问的站点之一。我重开博客一部分原因也是因为这个,还将其设置为了双语博客。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我的每篇文章都是有中英两个版本的,可以通过菜单和侧边栏选择自己想看的语言版本。我希望通过书写日志能进一步练习自己的英语写作。即便这篇日志,其实并不适合给英语母语者看,旨在不浪费任何一个练习的机会,我还是写了这篇日志的英文版 🤣。

就先分享到这吧。在这希望大家能够坚持下去。学习英语,练习是不可避免的。而且练习本来就不是一个轻松的过程,不要指望一蹴而就。动不动就放弃的,其实还是一开始就没整明白。如果此文能让任何一个人有一点点收获,我也就满足了。如果此文能帮助任何一个人入门英语练习,我就高兴坏了。

Hammerspoon : macOS 界的瑞士军刀

相信很多朋友在自己的电脑里面都有特殊化定制。这可能也是为什么很多人都非常不喜欢配置新电脑或者重装系统。

譬如我自己,有一波应用用来提升我的电脑使用体验,如下是不完全统计:

应用用途
SizeUp可以通过快捷键将窗口吸附在屏幕的上下左右以及死角。对于大屏幕非常有用,左侧文档,右侧代码
Pap.er可以自动定时将美丽的风景画设置成我的壁纸
Stretchly定时遮挡屏幕以强制休息
Lexico.com牛津英英词典官方网站
Cheatsheet用来查看当前应用的所有快捷键
New Terminal Here在当前目录打开终端
我的常用工具列表

这些工具在提升我的用机舒适度的同时,也在我造成了一些困扰,尤其重装系统和换电脑的时候。有时候是因为软件开始收费了,我需要寻找一个免费的替代品;有时候是因为停止维护很久不再支持最新系统了,我需要寻找一个新的替代品。直到有段时间,Mac 似乎都和我有仇一般,半年更换了三台电脑。忍无可忍之下,我开始寻找一个能够替代这些小工具的方法,终于被我找到了一个 MacOS 上的瑞士军刀: Hammerspoon

类似的工具其实也不少,但是 Hammerspoon 在定制化能力和易用性上找到了一个平衡点。用户只需要稍微了解一下 Lua 基础就能很快上手利用 Hammerspoon 通俗易懂的 API 和完整的 Spoon 库实现一些定制化功能。我在毫无 Lua 基础的情况下,很快通过阅读文档完成了几个功能的定制。

我们可以用官方提供的 Spoon 来定制,以窗口控制为例

-- 我们可以通过引入 WinWin 这个 Spoon 来轻松实现
hs.loadSpoon("WinWin")

-- 判断 WinWin 是否正常载入,并根据窗口控制效果配置热键
if spoon.WinWin then
  -- 文本提示能完美支持符号字符,这对后面设置热键列表非常有用,后面会说
  -- Side
  hs.hotkey.bind({"cmd", "alt", "ctrl"}, "left", "Window ⬅", function() spoon.WinWin:moveAndResize("halfleft") end) 
  hs.hotkey.bind({"cmd", "alt", "ctrl"}, "right", "Window ➡", function() spoon.WinWin:moveAndResize("halfright") end) 
  hs.hotkey.bind({"cmd", "alt", "ctrl"}, "up", "Window ⬆", function() spoon.WinWin:moveAndResize("halfup") end) 
  hs.hotkey.bind({"cmd", "alt", "ctrl"}, "down", "Window ⬇", function() spoon.WinWin:moveAndResize("halfdown") end) 
  -- Corner
  hs.hotkey.bind({"shift", "alt", "ctrl"}, "left", "Window ↖", function() spoon.WinWin:moveAndResize("cornerNW") end) 
  hs.hotkey.bind({"shift", "alt", "ctrl"}, "right", "Window ↘", function() spoon.WinWin:moveAndResize("cornerSE") end) 
  hs.hotkey.bind({"shift", "alt", "ctrl"}, "up", "Window ↗", function() spoon.WinWin:moveAndResize("cornerNE") end) 
  hs.hotkey.bind({"shift", "alt", "ctrl"}, "down", "Window ↙", function() spoon.WinWin:moveAndResize("cornerSW") end) 
  -- Stretch
  hs.hotkey.bind({"cmd", "alt", "ctrl"}, "C", "Window Center", function() spoon.WinWin:moveAndResize("center") end) 
  hs.hotkey.bind({"cmd", "alt", "ctrl"}, "M", "Window ↕↔", function() spoon.WinWin:moveAndResize("maximize") end) 
  -- Screen
  hs.hotkey.bind({"alt", "ctrl"}, "right", "Window ➡ 🖥", function() spoon.WinWin:moveToScreen("next") end) 
  -- Other
  hs.hotkey.bind({"cmd", "alt", "ctrl"}, "/", "Window Undo", function() spoon.WinWin:undo() end) 
end
Code language: Lua (lua)

是不是很简单?只需要定义几个热键,选择一下需要的控制效果就 OK 了。

我们也可以利用 Hammerspoon 的 API 自定义 Spoon ,以 BreakTime 为例

为了实现这个,我们需要定时使用一个页面或者图片遮挡整个屏幕以提示电脑前的家伙应该短暂休息一下了。

首先,我们可以轻松通过 hs.timer 开启一个定时器:

obj.Timer = hs.timer.new(60, refresh)
obj.Timer:start()
Code language: Lua (lua)

然后,我们可以通过 hs.webview 创建一个遮挡这个屏幕的网页,页面中展示一个半透明的图片以达到透明效果

function makeBrowserOfBreakTime ()
  local screen = require"hs.screen"
  local webview = require"hs.webview"

  local mainScreenFrame = screen:primaryScreen():frame()
  browserFrame = {
     x = mainScreenFrame.x,
     y = mainScreenFrame.y,
     h = mainScreenFrame.h,
     w = mainScreenFrame.w
  }

  local options = {
      developerExtrasEnabled = true,
  }

  -- local browser = webview.new(browserFrame, options):windowStyle(1+2+4+8)
  local browser = webview.new(browserFrame, options):windowStyle(1+2+128)
    :closeOnEscape(true)
    :deleteOnClose(true)
    :bringToFront(true)
    :allowTextEntry(true)
    :transparent(true)

  return browser
end
Code language: Lua (lua)

接下来,我们就可以通过定时器来创建 browser:show() 和销毁 browser:delete() 页面来实现遮挡效果。

function refresh()

  obj.curTime = obj.curTime + 1
  if obj.curTime > obj.microbreakInterval then
  
    obj.curMicrobreakCount = obj.curMicrobreakCount + 1
    if obj.curMicrobreakCount > obj.microbreakCount then
      hs.alert.show(obj.breakTime .. " minute break starts")

      local browser = makeBrowserOfBreakTime();
      browser:url("file://" .. hs.spoons.scriptPath() .. "BreakTime.html?time=" .. (obj.breakTime * 60 - 1)):show()
      hs.timer.doAfter(obj.breakTime * 60, function()
        if browser ~= nil then 
          browser:delete(); 
        end 
      end)

      obj.curMicrobreakCount = 0
    else
      hs.alert.show(obj.microbreakTime .. " second microbreak starts")

      local browser = makeBrowserOfBreakTime();
      browser:url("file://" .. hs.spoons.scriptPath() .. "BreakTime.html?time=" .. (obj.microbreakTime - 1)):show()
      hs.timer.doAfter(obj.microbreakTime, function() 
        if browser ~= nil then 
          browser:delete(); 
        end 
      end)
    end

    obj.curTime = obj.curTime - obj.microbreakInterval

  end
end
Code language: Lua (lua)

最后,我们就可以像前面调用 WinWin 一样载入 BreakTime 这个自定义 spoon 并启动就可以了。

我们还可以定义任务栏菜单和提升一下用户体验

以 BreakTime 为例,我们可以将下一个休息时间显示出来

BreakTime 菜单提示
BreakTime 菜单提示

不光如此,我们还可以把所有在 Hammerspoon 定义的热键都展示出来。

所有热键的菜单提示
所有热键的菜单提示

由于他对符号字符支持的很完美,所以你在菜单里面可以设置很多有意思的提示,是不是很赞?😄

obj.menubar:setTitle("⌨️")
obj.menubar:setTooltip("Hot Key Info")

local hotkeys = hs.hotkey.getHotkeys()
local menuItem = {}
  
for key, value in pairs(hotkeys) do  
  local item = { title = value["msg"] }
  table.insert(menuItem, item)
end 

obj.menubar:setMenu(menuItem)Code language: Lua (lua)

除以上这些,Hammerspoon 还有很多东西值得探索。各位如果有兴趣的话,可以用我的定制随便试试。我也在不断摸索完善我自己的定制。

其实不光这些小工具,每次重新安装我的常用 App,例如 VS Code、Plex、Sublime Text、VIM 等等,也是个很痛苦的事情。我现在通过维护一套 homebrew 列表来快速完成大多数的 App 安装。😂

ImgCache 0.2.1 发布

我终于给 ImgCache 进行了一次版本更新。当时我承诺会在下一个版本完成对 HTTPS 图片链接的支持,没想到一晃就是十二年。我还在开博日志中吐槽了一下自己。现在我终于信守承诺,在新版本中搞定了 😂。Better late than never!

时隔 12 年发布 ImgCache 0.2.1
时隔 12 年发布 ImgCache 0.2.1

当然除了支持了 HTTPS 图片链接的缓存,也升级了 Snoopy 类,更新了代码格式使得更符合代码规范和 README,还修复了两个有意思的小 bug。

第一个 bug 是对 SVG 图片后缀名的错误提取。这几天在开发 HTTPS 支持功能的时候,我用 PNG 测试,功能完全正常。但是我偶然使用了一个 SVG 图片链接来作为测试,发现缓存的图片无法在前端展示,看了下源代码缓存的图片文件后缀名不是 .svg 而是 .svg+xml 。

坦白说,我已经完全想不起来,在这套十二年代的远古代码里面我是通过什么方式来确定缓存图片文件后缀名的。简单翻了下代码,原来是用图片链接请求 HTTP 头字段中的 Content-Type 去判断。通常图片链接的 HTTP 头字段中都包含类似于 Content-Type: image/png 的信息来定义 MIME 类型,我们只要通过 / 前部分来判断是否是图片,后半部分来判断图片类型直接得到后缀名就可以了。本来插件也基本上就是自用,所以当时估计就随便测试了常用格式,发现一切 OK,就发布版本了。

但是很奇怪的是,SVG 的 Content-Type 并不是 image/svg 而是 image/svg+xml,所以当我把提取出 svg+xml 作为后缀名的时候,前端展示就出现了问题。

根据 Wikipedia 中,SVG 中的矢量图信息是以 XML 格式保存的,所以本质上 SVG 是一个 XML 文件。这样子一切就说得通了。

Scalable Vector Graphics (SVG) is an XML-based vector image format for two-dimensional graphics with support for interactivity and animation. The SVG specification is an open standard developed by the World Wide Web Consortium (W3C) since 1999.

SVG images are defined in a vector graphics format and stored in XML text files. SVG images can thus be scaled in size without loss of quality, and SVG files can be searched, indexed, scripted, and compressed. The XML text files can be created and edited with text editors or vector graphics editors, and are rendered by the most-used web browsers.

https://en.wikipedia.org/wiki/Scalable_Vector_Graphics

于是我不得不对 SVG 的 Content-Type 做一个预处理后再作为后缀名来使用。其实存在这个问题的还不止 SVG,打算在后续版本中处理掉。

第二个 bug 是因为 WordPress 编辑器生成的 IMG 标签是不关闭的,且最后的属性和标签末尾之间缺少空格,如下:

<meta http-equiv="content-type" content="text/html; charset=utf-8"><img src="http://nginx.org/nginx.png">
Code language: HTML, XML (xml)

而当时的我,认为所有的 HTML 标签都应该是关闭了,且最后的属性和标签结束应该是存在空格的,如下:

<meta http-equiv="content-type" content="text/html; charset=utf-8"><img src="http://nginx.org/nginx.png" />
<img src="http://nginx.org/nginx.png" ></img>
Code language: HTML, XML (xml)

基于这个认知,之前版本中提取图片 URL 的正则鲁棒性不够,所以无法成功从这个 WordPress 生成的 IMG 标签中提取出正确的图片 URL,使得插件认为图片链接都是无效的,就停止了缓存。😅

关于这个版本的故事就先扯的这里。至于下个版本,我可能会加上对缓存图片过期时间的自定义能力。由于这个插件当时主要是为了用来缓存 Feedburner 订阅数之类的图片,更新频率比较高,所以我把过期时间固定在了 1 小时,即 3600 秒。现在想想,过期时间能自定义肯定是更合理一点。

好了,下个版本见吧。

风云再起

风云阁重新上线啦!

其实这不是我第一次写博客了,从标题里面就能看到一些端倪。作为开博第一篇,正好扯扯我的博客历史。由于太久远了,时间上可能和实际情况有点点出入。我的博客走向大致如下:

新浪博客 –> Live Space –> WordPress
托管 托管 自建

大二的时候,博客在国内刚刚兴起,几个有名的门户都开启了博客板块。我就凑热闹申请了一个托管在新浪博客上面。因为个人很喜欢风云漫画,所以起名为风云阁。那个时候并没有很好的经营,纯当一个记录有意思文章的地方。

没过多久,发现新浪博客限制实在太多了。作为一个计科专业学生完全忍不了。刚好赶上微软的 Live Space 发布,就直接搬迁过去了。当时博文也不多,所以纯人肉迁移完成。博客也慢慢从记录文章的地方,变成了一个记录我心情的地方。我开始在里面写一些自己的东西。

然后时间快进到了研二,自建博客慢慢流行起来。在同班同学 Solrex 的建议下,我申请了个域名,并开始着手将我的博客迁移到朋友顾俊Hostmonster 的 VPC 上面,CMS 打算用 WordPress。当时的域名是 iron-feet.cn,后来事实证明用 CN 域名就是个深坑,后面会简单说下。

当时 Live Space 上面已经积累了很多日志了,对于我这个懒人来说,手动一篇一篇迁移简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更别提还要原样保留各种 tag、日志发布时间等信息。所以为了快速完成迁移,我还用 C# 写了一个 GUI 的从 Live Space 到 WordPress 的迁移工具。那个时候,自身也没有什么开源思维,并没有把这个工具开源出来。后来某个更换电脑,代码都找不到了。想想当时如果开源出来,说不定在微软下线 Live Space 的时候能够帮助到很多朋友。有点遗憾。

自从把博客从托管改为自建之后,整个心态上面都有了很大的变化。我开始花费很多时间来经营这个博客,保证每周能发表一篇,尽量以技术日志为主。不再转载别人的文章,顶多在自己的文章里面注明出处的引用别人的优秀内容。同时也在 WordPress 上面也花了很多功夫。WordPress 虽然很赞,但只是想对比其他一些 CMS 而言,当时的老版本也并没有非常好用。莫名其妙的编码问题、升版本卡死后引起数据库脏数据、一些插件升级后拖慢整个后台、各种升级后二次修改内容被覆盖,若细细道来够好几篇日志了。

那个时候订阅博客很流行用 RSS,所以很多博主都喜欢用 RSS 订阅量在跟踪自己的博客质量和访问情况,我也是其中之一。由于 WordPress 自己的统计功能接近于不可用,所以大家很流行用 Feedburner 去烧制一个 Feed。除此之外,Feedburner 强大的纠错能力还能够帮助博主修复一些 RSS 里面的 XML 错误。

当时鉴于 Feedburner 的流行和业界认可度,博主们还会把 Feedburner 的订阅数量放在页面上,以显示自己博客的质量,如下图:

Feedburner 订阅数在博客上的样例
Feedburner 订阅数

想使用这个不错的功能,对于我这种订阅用户主要在墙内的博主成了难题,因为 Feedburner 订阅数量图是在谷歌域名下的,所以在墙内展示不了。

当时不得不手撸了一个叫 ImgCache 的插件来解决这个问题。激活了这个插件之后,只要你在 <img> 标签里面加上 ref=imgcache4wordpress ,插件就会自动把图片缓存在站点本地,把图片链接替换为本地路径。这样子墙网友也能看到这张图片了。当时站内的 Feedburner、Twitter 等等的图片都是用这个方式来展示的。

ImgCache 也算是遗留插件之一了,最近一次更新是十二年前……请无视我的塑料英语和当时稀烂的代码水平。插件页面里面,还写着将在新版本中解决已知问题。果然只要不更新版本,问题永远可以不解决,😅。看来是时候修复一个新版本出来了。

除此之外,我还手撸了另外一个插件叫 Custom URL Shorter 。我知道应该叫 shortener ,请无视 🤦‍♂️。当时不允许修改插件名,不知道现在行不行。一失足成千古恨!(现在允许修改了,我也已经把名字改成了 Custom URL Shortener)

接下来时间一下子跳跃到了研究生毕业后第三年,我心痛地关闭了风云阁。个中原因,让我内心五味杂陈:

  1. GFW 简单粗暴的封 IP 方式。一旦该 IP 下有任何一个站点存在敏感内容,整个 IP 就会被封禁。于是乎,我经常需要和 VPS 供应商沟通更换 IP,而且沟通频率越来越高。
    不知道是不是受 GFW 影响,站点打开也经常时好时不好。找墙外朋友测试就完全没问题
  2. 莫名其妙的备案机制。这个备案机制老变,经常会通知补交材料,或者是更新信息,或者是又有新的规定要在页面里面添加什么信息。
    每次就发一个邮件告知,宽限期还贼短。一个不小心站点页面就变成工信部未备案网站告示了
  3. 无聊的黑客:进入互联网公司之后,瞬间变得很忙,就没有时间及时升级 WordPress。博客被攻击过几次,虽然有备份,但是恢复还是很花时间的

天天工作上卷,下班后还要应付 GFW、备案这些和技术完全没关系的破事。最终我认怂,很无奈的选择了关停……这事情一直是我的心头梗,难以抹去。

其实刚到新加坡的时候,我就打算重开博客了。只是因为入职一家新公司,还是纯英语沟通,就耽误了一下。然后老婆孩子来了,两个人自己带娃真的是超乎我想象的难,又继续耽误了。终于现在下定决心重开了。由于我好久没自建站点了,对现在的供应商也不了解了。感谢赖信涛推荐给我 DigitalOcean